用协议分析工具学习TCP/IP(3)

下面通过分析用iris捕获的包来分析一下TCP/IP的工作过程,为了更清晰的解释数据传送的过程,我们按传输的不同阶段抓了四组数据,分别是查找服务器、建立连接、数据传输和终止连接。每组数据,按下面三步进行解释。
  显示数据包
  解释该数据包
  按层分析该包的头信息

第一组 查找服务器
  1)下图显示的是1、2行的数据

用协议分析工具学习TCP/IP(图九)

点击查看大图

图9

  2)解释数据包
  这两行数据就是查找服务器及服务器应答的过程。
  在第1行中,源端主机的MAC地址是00:50:FC:22:C7:BE。目的端主机的MAC地址是FF:FF:FF:FF:FF:FF,这个地址是十六进制表示的,F换算为二进制就是1111,全1的地址就是广播地址。所谓广播就是向本网上的每台网络设备发送信息,电缆上的每个以太网接口都要接收这个数据帧并对它进行处理,这一行反映的是步骤5)的内容,ARP发送一份称作ARP请求的以太网数据帧给以太网上的每个主机。网内的每个网卡都接到这样的信息“谁是192.168.113.1的IP地址的拥有者,请将你的硬件地址告诉我”。
  第2行反映的是步骤6)的内容。在同一个以太网中的每台机器都会"接收"到这个报文,但正常状态下除了1号机外其他主机应该会忽略这个报文,而1号的主机的ARP层收到这份广播报文后,识别出这是发送端在寻问它的IP地址,于是发送一个ARP应答。告知自己的IP地址和MAC地址。第2行可以清楚的看出1号回答的信息__自己的MAC地址00:50:FC:22:C7:BE。
  这两行反映的是数据链路层之间一问一答的通信过程。这个过程就像我要在一个坐满人的教室找一个叫“张三”的人,在门口喊了一声“张三”,这一声大家都听见了,这就叫广播。张三听到后做了回应,别人听到了没做回应,这样就与张三取得了联系。
  3)头信息分析
  如下图左栏所示,第1数据包包含了两个头信息:以太网(Ethernet)和ARP。


用协议分析工具学习TCP/IP(图十)

点击查看大图

图10

  下表2是以太网的头信息,括号内的数均为该字段所占字节数,以太网报头中的前两个字段是以太网的源地址和目的地址。目的地址为全1的特殊地址是广播地址。电缆上的所有以太网接口都要接收广播的数据帧。两个字节长的以太网帧类型表示后面数据的类型。对于ARP请求或应答来说,该字段的值为0806。
  第2行中可以看到,尽管ARP请求是广播的,但是ARP应答的目的地址却是1号机的(00 50 FC 22 C7 BE)。ARP应答是直接送到请求端主机的。

以太网目的地址(6) 以太网源地址(6) 帧类型(2)
1 FF FF FF FF FF FF 00 50 FC 22 C7 BE 06 06
2 00 50 FC 22 C7 BE 00 50 27 F6 50 53 06 06

表2

  下表3是ARP协议的头信息。硬件类型字段表示硬件地址的类型。它的值为1即表示以太网地址。协议类型字段表示要映射的协议地址类型。它的值为0800即表示IP地址。它的值与包含I P数据报的以太网数据帧中的类型字段的值相同。接下来的两个1字节的字段,硬件地址长度和协议地址长度分别指出硬件地址和协议地址的长度,以字节为单位。对于以太网上IP地址的ARP请求或应答来说,它们的值分别为6和4。Op即操作(Opoperation),1是ARP请求、2是ARP应答、3是RARP请求和4为RARP应答,第二行中该字段值为2表示应答。接下来的四个字段是发送端的硬件地址、发送端的IP地址、目的端的硬件地址和目的端IP地址。注意,这里有一些重复信息:在以太网的数据帧报头中和ARP请求数据帧中都有发送端的硬件地址。对于一个ARP请求来说,除目的端硬件地址外的所有其他的字段都有填充值。
  表3的第2行为应答,当系统收到一份目的端为本机的ARP请求报文后,它就把硬件地址填进去,然后用两个目的端地址分别替换两个发送端地址,并把操作字段置为2,最后把它发送回去。

硬件类型
(2)
协议类型
(2)
硬件地址
长度(1)
协议地址
长度(1)
Op
(2)
发送端以太网地址(6) 发送端IP地址(4) 目的以太网地址(6) 目的IP地址(4)
1 00 00 08 00 06 06 00 01 0050FC22C7BE C0A871D0 000000000000 C0A871D1
2 00 00 08 00 06 06 00 02 005027F65053 C0A871D1 0050FC22C7BE C0A871D0

表3

北大青鸟网上报名
北大青鸟招生简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