揭穿部分培训机构的“就业”谎言
很多培训机构打出“学有所用”牌,将学习和就业、入行紧密联系在一起,吸引消费者上钩。上完培训班就真能“就业”吗?
在选择培训学校时需要多比、多问、多看、多听,只要记住“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”,就一定不会被就业的谎言欺骗。
谎言一:IT培训100%就业
刘兰在京求职期间遇到了自称某电脑学校的老师,在一系列天花乱坠的介绍之中,最具诱惑力的是该学校保证毕业后可以100%保证就业,且月工资在2000元以上,达不到全额退费,并签定具有法律效力的就业合同。刘兰多方努力凑够了18000元学费来到这所学校软件工程师班,经过一年多的培训后,被安排到一家经营打印机等计算机外设的公司做业务员,过了2个月“实习期”后就被公司一脚踢开,再次踏上求职之路。
与刘兰有相似经历的学员不在少数,在大量的计算机培训机构的广告中充斥着各种让人热情澎湃的字眼,其中最具杀伤力的当然就是就业了。太多的学员因为就业问题选择了这种就业班,那么,真的有所谓的100%就业吗?
事实上,就业是双向选择,双向选择就没有100%。
那么怎样在咨询时就戳穿这些培训机构的“就业”谎言,避免上当受骗呢?
方法一:询问是否有老学员的就业记录,真正把学生就业工作做得扎实的学校才敢于把合作的企业、学员去向公布出来。
方法二:选择真正的就业课程。真正的就业课程有两种,一种是能学到真正实用的知识和技能,使学员具备就业本领的课程,这种课程可以从授课教师的从业经验来做初步判断;另一种是有明确的就业去向的“定向课程”,这种课程招生时一般会有较高的要求,并有去向企业的人士参与。
方法三:询问工作待遇问题,如果向刘兰遇到的那样,你可以问问对方的教师每个月的薪水有多少,自己只赚1000元月薪的老师怎么可能教出月薪2000的学生呢。
方法四:签协议时,要看培训机构只负责一次推荐工作机会,还是多次、长期负责推荐。比如,北大青鸟通州校区,为免除学生后顾之忧,就推出至少“3次推荐工作”服务。
谎言二:先培训后上岗
就业前先培训,对求职者来说是一件好事。然而,有些机构和用人单位却打起了歪主意,“培训”成了赚钱的“好买卖”。
他们打着“先培训后就业”的旗号,谎称可以让求职者实现“稳定就业”,但真实目的是要赚“培训费”。这种做法不知使多少求职者吃亏上当。培训只是走过场。
李小姐来京之后,应聘一家房地产公司,该公司规定“先培训后上岗”。交了400元培训费,在一个大教室里,和70多人一起上了3天课,刘小姐称什么都没学到。最后走形式般地参加一个考试,拿到了一个“从业资格证”。
然而,李小姐售房业绩十分可悲。由于没有底薪,只干了一个多月,见没什么希望,只得离开。
据了解,北京许多小公司招聘时都要求先交培训费,有的四五百元,有的一千多元。只要你愿交培训费,招聘的人肯定向你吹嘘一番,让你对他们的公司充满了幻想。等你交钱之后,一上班才发现完全是两回事。千万别被高薪、高职晃花了眼。如果是入职培训,应该由企业提供,并承担费用。
谎言三:圆你“明星梦”
沈小姐相貌出众,她逛街时,三名自称是“星探”的人上来和她搭讪。三人不停地夸她气质不错,身材也非常好,并称如果到他们公司培训一段时间,能很快出名等。见沈小姐有点动摇,对方又称他们的眼光绝对准,并承诺培训结束后保证为沈安排工作。由于经不住对方的劝说,临别时沈小姐收下了对方送的名片,并把自己的手机号码告诉了对方。
沈小姐告诉记者,分别后“星探”又连续多次打电话给她,劝她千万不要错过机会。次日,她抱着试试看的态度,到了这家 “模特经纪有限公司”。简单了解情况后,该公司便决定“录取”她了,并让她填一张个人资料表,再缴600元培训费。
该公司一负责人称,每人收600元“培训费”,是他们总公司的规定。录取后的两年内,他们将定期给学员进行模特演艺方面的培训,并负责推荐学员到一些著名的模特公司或电影公司参加工作。“能保证成为明星,保证安排工作吗?”一名应聘者问。“即使成不了明星,至少在气质上也是个难得的锻炼机会”对方回答。
前一段时间,有媒体报道,吕女士将女儿送入某著名模特创办的北京欧格美模特艺术公司,签订了协议及聘用合同,约定她的女儿在该公司学习三年,毕业后发给大专文凭,并保证就业。其间一共交了近3万元。
然而三年后,吕女士说:“现在我的女儿已经毕业,但没有拿到任何文凭,对方也没有安排就业。经了解得知,该公司未经教育部门登记备案,也没有社会办学许可证,属于违法办学。”
业内人士介绍,一些演出经纪公司超出其注册经营范围搞模特培训,是一种违规行为。公司搞培训不仅要注册,还要经过教育部门批准。年轻人希望出名露脸,是很正常的现象,但切忌盲目。对于这种花钱就能一圆“明星梦”的“好事”,更要三思而后行。
谎言四:保险业培训中层管理者
尽管我国保险业发展迅速,但代理人整体素质不高。很多公司为提高代理人整体素质,就把目光瞄向了为就业发愁的大学生们。不过,由于代理人职业形象不是很理想,因此一些公司采取了掩人耳目的做法。通常以“培训公司中层经理人”为由,实为大批量寻找保险业务员。
赵迎将最近发生的事告诉记者,她接到某寿险公司的电话,被告知她已被该公司录取为“储备经理人”。赵迎在兴奋之余不免纳闷,自己从未向该公司投送过简历呀?他们怎么会知道自己的电话?赵迎参加了公司的一番培训后,才知道,原来该公司把自己招来就是做保险业务员。小薛所学的专业是“网络编辑”,与保险业没有任何关系,而不善言谈的小薛竟然被业务经理夸成了“他见过的最适合做保险的毕业生,不做保险将是终身遗憾”。
除此之外,个别公司由于业绩不佳,不得已打起了坑骗的主意。在年初的几个招聘会均无功而返后,王洁开始尝试着在网上寻找工作。虽然自己的简历发出后依然如石沉大海,但她很快接到了一家号称XX跨国金融投资公司的面试机会。简单面试过后,王洁被通知参加“经理人的培训”,据说公司还安排了一系列的培训计划,欲将王洁培养成公司中层的管理者。
不过,当第二天她按要求前去公司报到时,却被告知先要交300元费用,并且要试用3个月。一再追问后,才明白300元是“保险代理人资格考试”的报名费。原来所谓的“金融集团”其实就是一家保险公司,储备经理的工作内容也就是做保险代理人。恍然大悟的王洁转身离开了该公司。如果每位新员工首先交300元培训费,然后为公司完成一定的保险业务量,那么,这家公司真可谓是“人财两得”了。不仅得到了一笔费用,在3个月试用期满后,公司还可以随便找个理由,淘汰大多数人,使员工永远处于“试用”状态,为企业节省大量费用。
对保险公司而言,以培训为诱饵,对整个行业的发展是一种无形的伤害。根据波士顿咨询公司一项调研报告显示,中国的保险代理人总体流失率每年高于50%,第一年的业务员流失率最高,甚至高达70%至80%的水平。这其中,很多被忽悠的人觉醒后的离去是造成流失的重要原因之一。